越忙越胖?怎么摆脱“过劳肥”的魔咒,速看→

因为忙 我们饮食不规律成虚胖

因为忙 我们久坐电脑前屁股大

因为忙 我们应酬多啤酒肚疯长

过劳肥已成为最常见的工伤

 

1740627919618896.png

 

 

01 可怕的过劳肥

 

“过劳肥”,是指人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作息不科学、情绪不稳定等导致的以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央视一项调查显示,工作三年左右是“过劳肥”的高发期,超过四分之一的人体重较刚入职时增加5kg。媒体工作者、公务员、教师、律师、医务工作者、IT人员等是过劳肥高发人群。 

 

长期劳作,缺乏休息,容易导致“过劳死”。积累太多脂肪在腹部,患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等的风险增高。

 

特别是从事轮班制工作的人,尤其是经常值夜班者,超重概率偏高,也容易患糖尿病。三餐不定时者,容易暴饮暴食,或以猛吃高糖、高热量的零食来缓解压力,反而危害健康。

 

 

02 越忙越肥的三大诱因看看你属于哪个?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的常见健康问题。

 

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压力越大 胃口越大

压力升高易致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居高不下,增加人的食欲,提高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并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2. 久坐少动 立地变肥

新华网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近六成上班族每天坐6小时以上;28.75%的人每天有8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坐着度过的。

 

办公室一族经常一坐一整天,如果下班后也不喜欢运动,就很容易催生肥胖。

 

3. 长期熬夜 睡眠不够

据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人变胖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至少高出50%,年轻人睡眠不足,长胖的可能性更是高出90%。

 

睡眠缺乏导致内分泌失调,体内负责控制食欲的瘦素分泌量减少,却大量分泌产生饥饿感的饥饿素,交互作用下,反而增加食欲,促进了热量摄取。

 

4. 饮食无规律 营养结构不合理

由于工作忙,很多上班族都是早饭来不及吃,午饭点快餐、外卖应付,晚上往往吃大餐补偿,或者去应酬或者宵夜,更容易暴饮暴食。

 

何况!从进食到睡眠的间隔较短,多余热量囤积储藏,极易造成肥胖。

 

 

02 不想成为“职场”胖子可以怎么做?

 

那怎么打破“压力-肥胖-压力”的恶性循环呢?

水从源头树从根,想打破这个桎梏,就必须从其根源下手。

 

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改善时间利用效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都是减少压力肥风险的重要措施。

 

1. 规律吃饭,莫要推迟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明明可以按时吃饭,却常选择推迟或省略,如“我忙完再吃”或“这餐省了当减肥”。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食欲增强而饮食过量,二是血糖长时间保持高水平使得身体脂肪合成能力上升、分解能力下降。

 

特别要注意,早餐不应省略,它有助于稳定食欲和血糖,避免后续餐食过量。

 

2. 吃够五谷,拒绝甜食饮料

食物质量至关重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素和能量,自然就能控制食欲。面对体重上升,许多人选择减少主食,仅依赖蔬菜和鱼肉类。但这样反而可能增加压力水平。

 

研究显示,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会导致男性压力激素上升,影响睾酮水平和性功能。对于女性,主食不足时,即使增加蔬菜和鱼肉类,也无法完全弥补能量不足,特别是在高强度工作时,更容易感到疲劳。

 

工作疲劳时,不妨选择牛奶燕麦粥或五谷杂粮糊替代咖啡、奶茶。优质碳水能迅速补充能量,让你神清气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补充主食不仅提供能量,还节约蛋白质,增加维生素B1,对大脑工作大有裨益。

 

3. 补足蔬菜,少油少盐

在外就餐时,食物常过油过咸。点菜时少选油腻菜品,可用热水涮去表面油盐,仅此一项,一年就能少吃好几斤脂肪,少吃几百克盐。炒菜油是脂肪,过多盐也增体重。

 

每餐至少吃150克蔬菜,如生菜、番茄等,与重口味菜肴搭配更佳。

 

4. 先牛奶、豆浆、水果零食,再食正餐

有研究证实,用餐前先吃蔬菜、水果、肉干或喝牛奶、豆浆,能控制食量,降低餐后血糖上升。

 

胃肠适应者,可尝试此法。注意,非推迟吃饭,而是在餐前垫点健康零食和饮料。餐后吃则无此效果。

 

5. 坚持运动,保证睡眠

熬夜确实是个“增肥”小能手,为了健康着想,还是尽量避免深夜工作。不如试试早睡早起,清晨五六点的时光,头脑清晰,工作效率也更高,还能帮你远离肥胖的困扰。

 

另外,不妨利用会议前后的几分钟,起身走走,活动一下身体,这样的小改变也能帮助你消耗更多的热量,降低发胖的风险。


禅语康健康管理团队

250124-7.png

 

如想了解更多有关健康管理资讯或咨询相关服务,可以扫码添加医生助理,为您解答。

1740020152801357.png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您的医生或其他健康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或健康建议。您不应使用本文所含信息诊断或治疗健康问题或疾病,或开具任何药物处方。本文的信息已引用科学研究(人类、动物或体外)、临床经验或传统疗法,所分享的信息结果不适用于所有个体。关于您的健康问题以及在使用任何补充剂或改变处方药之前,请咨询您的医生、健康管理师或药剂师。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